ENG
關於仁愛堂
主席的話
鄭慧賢博士  

第四十三屆董事局主席
鄭慧賢博士

查看簡介 


仁愛堂四十五年來一直秉承「匡老扶幼、興學育才、助弱保康、關社睦鄰」的宗旨,服務社會,為市民提供多元化的社會福利、教育、醫療、就業培訓、康體、社會企業、環保等服務。承蒙仁愛堂各位前賢的努力,確立仁愛堂的服務精神,並發揮團隊力量,令善業蒸蒸日上。

我一直深信以心行善,定必能感染他人,從而將善念如花香般綻放,傳遍社會每個角落,無遠弗屆。今年,仁愛堂以「為善至樂 綻放仁愛」為宗旨,繼續秉承前賢之理念,在穩實的根基上,積極優化及拓展服務,在疫情中為社會散播正能量。
 

醫療服務

疫症持續逾兩年,今年初爆發的第5波疫情更是非常嚴峻,市民對醫療服務需求尤其龐大。本堂來年將增撥資源,致力拓展中醫視像診療服務,向在隔離中感到徬徨無助的病人伸出援手。另會透過線上線下不同方式,關顧港人的精神壓力,繼續在社區內伴市民前行。

 

守護市民健康 義診助基層

2019冠狀病毒病第5波疫情來勢洶洶,數以十萬計市民染疫,不少人被隔離在斗室內,缺乏醫療支援,在友邦慈善基金的贊助下,本堂醫療服務科即時展開一連串緊急服務,包括「COVID-19康復人士免費中醫門診計劃」及「屋邨長者免費中醫診療計劃」,合資格長者可獲3次免費中醫診症及每次獲最多5劑中藥,預計近6,000名人士受惠;「中醫防疫level-up」為長者免費提供3次天灸治療,增強免疫力;「藥你抗疫計劃」為弱勢社群家庭派發手臂式血壓計、指尖血氧機及退燒止痛藥等應急物品。

 

新增「仁愛堂任王勤勤流動中醫醫療車」

本堂亦銳意發揚中醫「治未病」概念,以未病先防理念,協助市民改善體質。感謝諮議局委員任德章主席MH慷慨解囊,本堂將在來年度新增「仁愛堂任王勤勤流動中醫醫療車」,新車將走入社區,幫助更多基層市民的醫療需求。董事局同寅將凝聚各界善長、社會賢達支持,致力拓展仁愛堂全港首創流動中醫醫療車。

 

「醫者仁心」贈醫施藥計劃

惠及60歲銀齡一族

本堂留意到銀齡一族的醫療需要,去年透過「流動中醫醫療車18周年感謝日」,首度向60歲以上服務使用者派發每張面值港幣100元的「醫者仁心」贈醫施藥中醫現金券,近600人受惠。本屆董事局繼續推動敬愛長者文化,將於今年11月長者日響應政府政策,繼續派發中醫現金券予銀齡一族,讓未能受惠醫療券的準退休人士,享用本堂質優價廉的自資中醫服務,以改善身體健康及提升免疫力。

 

同時,感謝諮議局委員吳明珍主席MH早於2020年響應計劃,並以其姊吳明麗女士名義慷慨解囊共港幣100萬元,分5年起動「醫者仁心」贈醫施藥計劃。計劃今年踏入第三年,醫療服務科致力拓展助人精神,幫助更多基層市民,包括清潔工人、單親家庭、劏房戶等社群,減輕他們的醫療負擔。

 

積極參與中醫藥科研計劃

本堂致力推動中醫「循證醫學」發展,積極推動中醫藥科研計劃,繼去年仁愛堂–香港中文大學中醫診所暨教研中心(屯門區)及仁愛堂 - 香港大學中醫診所暨教研中心(離島區)完成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研究計劃,發現接受推拿配合中藥治療,能夠有效使膝疼痛、僵硬或活動困難指數下降約4成。初步計劃將有關實證推展至恆常服務,令更多受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困擾的患者受惠。

 

此外,本堂醫療服務科(自資服務) 將開展「運用保和丸加減治療的兒童飲食失調臨床先導研究」,邀請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中西醫結合醫學研究所所長林志秀教授為中醫科研項目顧問。研究冀透過古代中藥經典複方制劑了解保和丸如何改善學童飲食失調的問題。

 

「守護‧腦友記」

支援認知障礙症照顧者

認知障礙症人士日漸失去記憶和自理等能力,加上疫情持續令患者及其照顧者均承受莫大壓力。本堂醫療服務科於今年4月開展「守護‧腦友記」-新常態下的照顧者支援計劃,與本堂社會服務科、全港認知障礙症照顧者聯盟等合作,在屯門區、元朗區及觀塘區舉辦心理健康講座、義工訓練活動,成立線上線下「家庭支援愛心隊」等,促進社會大眾更認識認知障礙症,關注照顧者的精神健康。計劃獲政府撥款港幣195 萬元,預計近3,000名照顧者、義工及大眾受惠。

 

加強關注兒童精神健康

兒童和青少年是社會的未來,其精神健康一直是本堂關心的課題。現時公立醫院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科專科門診新症平均輪候時間為80星期,面對專注力失調、過度活躍症青少年及兒童的醫療服務需求增加,仁愛堂史立德夫人青少年兒童醫療基金於大埔區開設新診症服務點,讓就讀於新界東的6至8 歲學童,及早獲得由精神科專科醫生的診斷及治療服務,以免他們錯失治療時機。

 

教育服務

專業名師伴我行

培育社會未來專才

承蒙圓玄學院冠名贊助與仁愛堂蔡黃玲玲教育基金鼎力支持,第二屆「名師出高徒」計劃在教育局及社會各界協助下,成功引領56位年青人認清自我及為未來職業生涯作好準備。第三屆「名師出高徒」計劃預計將於2022/23學年正式啟航。本堂喜獲仁愛堂蔡黃玲玲教育基金繼續撥款支持,新一屆計劃除了保留與名師的定期會面、引介不同行業的工作體驗外,亦將重點加強高徒的生涯規劃培訓,增設職業導向工作坊、團隊體驗營、工作影子體驗,提供更多職業相關理論知識以外的實踐機會,協助高徒認清自我,並從生涯規劃中培育不同職業所需要的良好素質,建構社會網絡,成就社會未來專才。

 

仁愛堂蔡黃玲玲教育基金

致力推動中華文化

「仁愛堂蔡黃玲玲教育基金」以發展優質教育項目為宗旨,推動學生的全人發展,提升環球視野。教育基金在未來一年將致力以「推廣中國傳統文化」為發展方向,資助屬下中小學籌辦一連串的活動,包括「當華佗遇上李時珍」、「傳承愛」、「文化大舞台」及「尋根之旅」等項目,加強學生的國民身份認同感;透過「看圖知己」項目,舉辦有關中華文化的創作比賽,如親子「思念家鄉菜」比拼,以促進跨代共融,並加強中華文化薪火相傳之意念;其他項目包括與中華文化有關的「祖父母口述歷史」短片拍攝及「網頁設計」比賽,期望能為學習增加趣味,培養學生對中華文化及歷史的興趣。

 

凝聚學童家長

建構「童」路人支援網絡

仁愛堂獲兒童事務委員會兒童福祉及發展資助計劃撥款支持,推行「『童』路人.愛共行」計劃。計劃一直透過舉辦不同類型的項目,如家長講座、減壓興趣小組等活動,減輕家長的管教及照顧壓力,增強彼此之間的凝聚力,從而建構家長支援網絡。本年度,除了計劃中的「喜.愛共行家長小組」將持續進行,籌辦無伴奏合唱、烹飪及家長管教工作坊等活動外,亦將舉行「『想見你』親子同樂日營」及「社區嘉年華」等項目,運用「社會支持」理念,建構「童」路人家長群體,同時擴展至社區層面。

 

「仁人敢夢」成就理想

友師義工相伴分享

本堂獲勞福局支持,於2022年展開新一期兒童發展基金計劃,推動名為「仁人敢夢」項目。計劃為期三年,為區內100名基層家庭青少年及其家人提供支援,並透過「個人發展規劃」、「目標儲蓄」和「師友配對」等計劃元素,促進弱勢社羣兒童的較長遠發展,改善跨代貧窮。為鼓勵青少年及早規劃人生,本計劃亦會強化青少年生涯規劃的訓練,建立正面的學習和工作態度,養成儲蓄習慣,同時協助青少年累積抗逆能力、社交網絡等無形資產,為未來發展奠下基礎。計劃亦會為友師義工提供不同類型培訓,期望他們可以為青少年提供更全面的支援。

 

香港中文大學賽馬會近視預防計劃

關注學童視力健康

本堂喜獲鄧錦雄主席MH引薦,成為由香港中文大學眼科及視覺科學學系全力推動的「香港中文大學賽馬會近視預防計劃」第三階段之受惠團體。計劃除了能為本堂屬下學校的適齡基層兒童免費提供每位價值港幣$5,000元的全面眼科檢查外,同行之家長亦能接受驗光、角膜厚度、眼壓測量等基本檢查。是次計劃服務對象年齡擴展至4-12歲,讓更多學童能夠受惠。本年度本堂屬下11間幼稚園及2間小學的受惠學生多達922人,資助服務總額高達港幣461萬元。

 

社會服務

面對嚴峻的疫情,仁愛堂各社會服務單位堅守崗位,除了努力維持提供家居照顧及院舍等主要恆常服務,在AIA友邦慈善基金的捐助下,推出「疫境同行」計劃,為1萬名有需要的長者及弱勢社群人士提供短期的彈性應急支援,包括免費派發抗疫愛心包、室溫食物包、中心服務券,並利用流動物資車將抗疫物資更快送到需要重點支援的地區,讓有需要的家庭得到及時到位的支援。本堂家居服務隊更會為長者及居於惡劣居所的基層家庭,免費提供家居清潔及消毒塗層服務。另外,本堂更特別成立關懷社區個案輔導及支援隊伍,主動接觸有需要的個案,提供情緒輔導、危機介入和緊急支援,全方位照顧他們在防疫物資及精神健康的需要。

 

電子大數據

管理長者健康

為回應老年人口持續增長及長期病患者人數上升的趨勢,本堂轄下的長者地區中心及四間長者鄰舍中心舉辦「賽馬會e健樂電子健康管理計劃」,運用數碼健康科技,於長者中心層面鼓勵患有長期病的長者定時進行健康檢查、運動及參與健康活動,達致自我健康管理效果;仁愛堂胡忠長者地區中心夥拍嶺南大學舉辦以「樂齡科技」為主題的一系列教育推廣活動,上門了解長者的家居和生活需要,為他們度身設計及建議資助購買合適的樂齡科技產品;另外,承蒙社會褔利署社會福利發展基金第三階段的贊助及香港中文大學支持,建設「長者社區安老綜合數據湖系統」,為本堂以大數據提升社區安老質素的方向作好準備,善用「長者社區照顧綜合數據湖系統」,整合各個單位的長者個人數據,完善個人化的社區照顧服務配套。

 

全面支援照顧者,舒緩疫情下的壓力

仁愛堂轄下之家庭及青少年服務部獲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批款資助超過港幣115萬元,舉辦賽馬會「你」想家長培力計劃,透過敍事治療及家長培力的介入策略,為小學及幼稚園學生的家長提升教養子女的「能力」和「心力」。

 

另外,仁愛堂羅台秦關愛基金(精神健康)仁心向晴照顧者支援計劃,以健全模型(Wellness Model)概念為主軸,連結本堂醫、社、教、康四大科部,為照顧者資助及配對服務,以減輕他們的照顧壓力。攜手扶弱基金「仁心向晴照顧者精神健康計劃 - 仁心連線」於2021年9月開展,為期兩年,提供放鬆訓練小組、健康專題講座、互助活動、網上支援平台及照顧者錦囊,預期有3,410人受惠。

 

助新住戶適應

共建和諧新邨

社區投資共享基金分別資助本堂431萬元及438萬元,於屯門54區菁田邨及和田邨推行新公共租住房屋社區支援計劃。計劃以「社、校、商」協作模式,幫助住戶入伙安排及居民適應等工作,希望新搬入之住戶適應新生活, 共建互助、互信、互愛社區。此外,計劃連結不同的地區持份者以鞏固合作關係,豐富社區的資本,結連不同的互助協作、共享等平台組織居民。

 

洪水橋過渡性房屋項目

仁愛堂積極支持政府過渡性房屋的政策,正緊密籌備位於洪水橋的過渡性房屋「仁愛居」的發展項目。項目已獲城規會批出,運房局亦已通過撥款2億2千220萬資助項目以「組裝合成法」興建,提供約404間1至3人單位,單位面積在300呎以內,具獨立廚廁,供輪候公屋三年,及現居於不適切居所的低收入家庭以低於市值的租金入住,以改善其生活質素,預算供700多人入住。項目現正進行總承建商工程合約招標工作,預計於2022年第2季開始興建,2023年第2季入伙。仁愛堂社工隊將為居於過渡性房屋計劃的住戶提供多元化社會服務。

 

「綠在屯門」

培育環保生力軍

仁愛堂作為綠色機構,一向積極於社區推動環保回收及教育推廣工作。本堂成功投得「綠在屯門」未來3年的營運合約後,將於來年重點推行義工培訓活動,擴大「屯義工坊」的義工網絡,積極聯絡區內不同的學校及機構,為他們提供具有專業環保知識的義工,協助他們策劃不同類型的環保教育及回收推廣活動。

 

成立社企「家居樂」

創造就業 解決外傭荒

本堂在民政事務總署「伙伴倡自強」社區協作計劃的資助下將成立社會企業「家居樂」,除為長者及有需要家庭提供到戶家居照顧及支援服務外,更會針對因疫情出現的「外傭荒」,積極向區內大型私人屋苑宣傳「家居樂」的家務助理服務,同時為日後推出的「星級管家服務」發掘潛在客戶,預料可為區內失業、競爭力較低的弱勢社群人士創造更多就業機會;本堂亦會呼籲企業善長認捐「家居照顧服務券」,資助獨居、雙老長者家庭或有長期病患者需要照顧的家庭使用家居清潔、個人衞生護理、代送飯餐、陪診等服務。

 

培訓及項目拓展

僱員再培訓

助疫後就業

本港接連受疫情打擊,預計多個行業來年將會裁員,失業率恐會再度攀升,仁愛堂作為全港十大培訓機構之一,將會繼續為市民提供多項培訓課程,協助有需要人士就業或轉職。本堂獲僱員再培訓首輪批出2022-23年度共7,711學額,為歷年來新高。

 

認識大灣區

推青年正向教育

仁愛堂YES培訓學院已向新一輪民政事務局青年發展委員會「青年生涯規劃活動資助計劃(2022-25)」遞交申請書,計劃主要涵蓋四大方向,包括升學、個人能力發展、多元出路及就業,今年特別加入認識大灣區主題。此計劃申請金額約800萬元,為16間中學提供生涯規劃服務。來年亦已向「招商局」遞交計劃,為本港中學生、大專生及老師推行正向工作教育,包括培訓「正向導師」及舉辦「跑出快樂人生」運動會。

 

另外深水埗區議會仁愛堂美孚鄰舍活動中心連續第三年獲批「兒童權利教育活動資助計劃」的資助,預計於2022年7至9月期間進行,希望透過輕鬆愉快、自由、少限制的工作坊、小遊戲及嘉年華等,提倡「視覺、聽覺、觸覺」並存的體驗,讓孩子及父母對兒童權利有更深的認識。另外,中心獲「禁毒基金」撥款金額39萬元,申請名為「運動I know 毒品Say no」的計劃,包括「設立禁毒資訊區」及「培訓禁毒大使」,目標在社區推廣參與運動以建立健康生活及拒絕毒品的訊息,活動為期一年。

 

職位空缺搜尋平台

年度內正式運作

本堂經「行政長官社會資助計劃」獲香港賽馬會慈善基金撥款成立「職涯規劃及創業支援服務中心」,當中將籌劃一個「職位空缺搜尋平台」,此平台包含手機應用程式及網站,主要為新界西區的僱主及求職者提供招聘及求職服務。預期於2022年完成整個平台的設立,期望可在2022-23年度內正式運作。

 

綜合以上的服務報告,我深感任重道遠。來年,本人將鼓足幹勁,竭盡所能,與董事局成員團結一致,努力不懈,帶領仁愛堂邁步向前。同時,希望各政府部門、社會賢達、仁愛堂前賢及熱心公益的人士,能繼續匡扶指導及大力支持,合力讓仁愛善心於社會飄揚,並與香港市民攜手渡過疫境。